|
砥砺奋进的八闽地质工作主力军——省地矿局改革开放40年来地质工作纪实时间:2019-01-08 40年前,改革开放之风吹遍祖国大地,八闽(福建省古称)大地上改革开放潮涌,建局20年的福建省地质局沐春风而起,发挥出福建省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40年后的今天,改革开放之策正深化推进,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热火朝天,建局60周年的福建省地矿局主动跟进服务,绽放出福建省地质服务主力军风采。 本报特约记者走进福建省地矿局采访,看到的是在省地矿局建局60周年之际,省地矿局一如既往地对建局60周年保持“低调”,很难看到庆祝活动的影子。在翻看档案和采访当事人中,看到和听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省地矿局作为我省的地质专业部门,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不论其“身份”怎么变,永远不变的是福建地矿人始终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福建人民服务的赤诚服务之心,不遗余力为我省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和地质服务。
摸清家底:基础地质调查走在全国前列
2018年,我省有了升级版的基础地质“百科全书”——第二代《福建省区域地质志》。以优秀等级通过评审的第二代《福建省区域地质志》,集成了数十年的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比起《福建省区域地质志》(1985)更加“高大上”,已正式交付我省有关部门使用。新一代的《中国矿产地质志﹒福建卷》正在加紧编制中,也将呼之欲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显著提高,到“十一五”末的2010年时,1/2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覆盖全省陆域,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覆盖全省陆地面积的57.2%。省地矿局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到2017年底,我省1:5万区域地质覆盖了全省74.2%的陆域面积,而今年还有一批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收官”,这个比例还会攀升。 我省基础地质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不少,其中就有省地矿局组织实施的有土地“基因”调查之称的1/25万比例尺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调查。这个从2000年实施的沿海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到2016年底实现了全省陆域全覆盖。其成果不仅有集成性成果《福建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报告》等,还有现在已为普通大众所熟悉的“消息”——发现了大面积富硒土壤,这些有富硒土壤的土地上有可能产出富硒农产品(比如富硒大米、富硒茶叶等)。省地矿局专家说,我省有富硒土壤的土地真不少(3.26万平方千米),全省陆域有四分之一的土地有发展富硒特色现代农业的潜力,其规模和比例都迈入全国前列。 我省是海洋大省,为服务我省建设蓝色经济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省地矿局组织所属队伍参与实施的“福建海域1:5万平海-浮叶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国第一批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有组织所属队伍开展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以及海岛综合地质调查等一批海洋地质调查项目。“福建湄洲湾-泉港地区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福州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在今年10月份分别通过成果验收、野外验收,其成果将陆续提交有关部门使用。今年还会同中国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启动实施“宁德地区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 与其他省(市、区)地矿局不同的是,省地矿局还开展独具特色的台湾省基础地质研究工作。近40年来完成了一大批闽台地质对比研究等项目,其中我国第二部矿产地质志书、台湾省首部矿产地质志书《中国矿产地质志﹒台湾卷》今年6月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评审。而早在2016年初,就提交了集台湾区域地质成果大成之作的《台湾省区域地质志》。
保障资源:地质找矿实现突破屡建功勋
“虽然现在地质找矿项目少了,但今年已找到一个大矿(铷锡矿),仅提交的金资源量就超过5吨。”这是记者新近从省地矿局了解到的消息。省地矿局所属队伍今年在建宁县东坑矿区找到一处大型铷锡矿,在其他地区探获6处中型矿产地,还有若干个有望提交中型矿床的地质项目即将“收官”。 与矿产资源大省相比,我省的矿产资源禀赋并不高,然而就是在此背景下,省地矿局所属队伍以找矿立功为荣,唱响了《勘探队员之歌》,促成了武夷成矿带上升到国家级成矿带之一,3个整装勘查区进入全国重点整装勘查区,找到了一大批“宝藏”。紫金山特大型铜金矿床就是省地矿局在改革开放之初找到并在其后探明的全国有名的特大型铜金矿床(上部的金资源量和下部的铜资源量均达到特大型规模)。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还探明了龙岩马坑特大型磁铁矿床(铁矿石储量4.34亿吨)、明溪林地葫芦形蓝宝石砂矿,以及龙岩东宫下高岭土矿、东山山只石英砂矿、福清东仔叶蜡石矿、永安李坊重晶矿等大型至特大型矿床。上世纪90年代,虽然地质工作进入低谷时期,省地矿局仍然挤出资金开展找矿工作,发现了尤溪峰岩铅锌矿等矿产地。“十五”以来,特别是实施福建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地质找矿成果“井喷”式突破,新发现矿产地近240处,找到大田县狮古洞超大型黑色冶金用熔剂灰岩矿,泰宁何宝山金矿田大型金矿、建瓯八外洋大型铅锌矿、上杭罗卜岭大型铜多金属矿、漳平北坑场大型钼矿和建瓯上房大型白钨矿(我省迄今为止发现惟一白钨矿)等大型矿产地,以及建阳仑尾中型钨矿等中型矿产地。 省地矿局的一位地质矿产专家告诉记者,近10年来虽然受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影响,地质找矿任务减少,但省地矿局所属队伍提交的找矿成果并不少。新发现矿产地中资源规模为超大型2处、大型8处、中型66处,新发现或新增资源量较多的矿产地有煤矿25处、银矿16处、石灰岩矿11处、钼矿11处、稀土矿10处、铅锌矿8处。新增资源量较多的矿种有煤矿、铁矿、铜矿、铅锌矿、钼矿、金矿、银矿、稀土矿、石墨矿、叶蜡石矿、石灰岩矿、大理岩矿、石英砂矿、高岭土矿和萤石矿,其中银矿、钼矿的新增资源量超过2008年以前累计查明资源量的总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兴地”在发现特大型、大型矿产地和“攻深找盲”、“探边摸底”的地质找矿中屡建奇功。“福建省上杭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床的发现、研究与勘查”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地热地球物理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福建省龙岩市马坑铁矿区西矿段详细勘探地质报告”等数十项找矿成果获得原地矿部、原国土资源部找矿一、二等奖。此外,还有“推覆构造研究在福建找矿中的应用取得突破”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2010年中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应用“推覆构造理论”寻找隐伏煤矿成效显著,在大田苏桥一带探明煤炭资源储量约9000万吨,远景资源量达2亿吨;在大田奇韬煤矿区探明煤资源1400万吨,找到一处资源量达2800万吨的无烟煤勘查后备基地等,这些煤炭资源对缺煤的我省来说不亚于“捡”到宝了。
挺进城市:城市地质促中心城市“升级”
城市地质调查今年进入“丰收季”,这是省地矿局召开的有关会议发出的“信息”。就在今年10月,泉州城市地质调查成果报告通过评审,宁德城市地质调查、漳州城市地质调查的“三维城市地质信息管理系统”专项成果接受专家评审。 在北京、上海等六个城市试点开展城市地质工作之后,作为我国最早的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也是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举办地的厦门市,成为我省首个“吃螃蟹”的中心城市。厦门市率先接受地质专家建议,于2008年由政府出资,交由福建省地矿局所属队伍开展厦门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厦门市政府于2010年12月签署协议,合作开展厦门湾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省地矿局所属队伍在厦门市1573平方千米陆域和340平方千米海域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提交了基础地质调查、岩土工程勘查等9个课题和地下空间资源与适应性评价、环东海域大面积填海区工程地质问题与稳定性分析评价等6个专题成果,构建了城市地质数据库与三维可视化地质信息系统。 从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之时开展厦门城市地质调查工作起,一场城市地质的“接力赛”在我省陆续展开。在厦门城市地质调查工作还在进行之时,省会城市福州的城市地质工作(调查总面积达6131平方千米)在 2011年启动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我省沿海经济最为活跃城市之一的泉州于2012年成为我省第三个开展城市地质调查的城市。在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省地矿局与漳州市、宁德市、龙岩市、南平市人民政府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在地质工作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漳州市、宁德市、龙岩市、南平市延平区城市地质调查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地下空间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区划研究等城市地质工作。 2013年、2014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成果评审验收的厦门城市地质项目和福州城市地质项目,为在我省开展城市地质调查进行先行性探索。厦门城市地质项目所获得的众多调查成果和多达500G数据的“厦门城市地质数据库”,厦门建设地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管理从中受益匪浅。福州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成果也在地铁规划、建设和福州新区建设,以及城市规划和管理等方面得到应用。继福、厦两地之后的其他中心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更是边开展调查工作、边提交阶段成果、边提供地质服务。这些成果不仅能更早地发现和化解城市发展过程诸多地质安全问题,还能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等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等,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而且许多“利益”在今后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会不断显现出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省直部门支持下,经过省地矿局和其他地勘队伍的努力,我省的城市地质工作全部覆盖中心城市,已经提前走到全国前列。
转战生态:综合地质调查助攻生态难题
我省处处绿水青山,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宁德世界地质公园这对“姐妹花”,还有“待闺”中(入选我国推荐申报名录)龙岩世界地质公园,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2001年第一批)、大金湖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第二批)等“资深”级国家地质公园和平潭国家地质公园、宁德三都澳国家地质公园等“新晋”(2018年第八批)国家地质公园,以及省级地质公园,成为一道道亮丽“风景线”。我省成为地质公园旅游大省,“幕后英雄”是省地矿局承担全省地质遗迹调查和提供地质公园申报技术支撑的旅游地质工作团队。他们的最新“动作”是为2004年成为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的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编制未来公园规划。他们在推动我省地质环境保护的同时,默默无闻地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地质服务。 “不论是工业还是国防,都和地质工作分不开。地质工作要当先行。”这是1950年5月周恩来总理探望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时说的。1958年建局的省地矿局至今仍然不忘用行动当好“先行部队”。在2009年7月省委八届六次全会作出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后,省地矿局即将2008年至2009年间提前开展的平潭县综合地质调查成果提交给有关部门,并在其后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签订共同推进地质工作的合作协议,所属地勘单位派出多支技术队伍长期在此开展地质工作。2010年,在我省决定打好“五大战役”之一的小城镇改革发展之时,省地矿局所属队伍立即挥师挺进第一批21个省级试点小城镇,开展包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在内的综合地质调查,当年就将成果移交使用。在省地矿局机关业务处室的工作台账上,记者看到一份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的综合地质调查成果清单,有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单位与省地矿局联手提交的涉及福厦漳泉和莆田、宁德等6个设区市(约5.31万平方公里)区域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划”项目成果等综合性成果,还有“环三都澳发展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古雷—南太武新区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武夷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 “三明生态工贸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地下水源调查”等针对我省重点发展区域的地质调查成果。 为了打好“水战”,省地矿局有三支水文地质专业队伍,还有若干支可以承担相关任务的队伍。改革开放之初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地质专家努力下,我省完成了全省1/20万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开展了全省农业水文区域地质调查等,我省的地下水资源分布“真相”一目了然。这些成果在其后的调查中陆续进行了更新,在我省水文地质、地下水的省情“水落石出”的同时,还找到一批优质矿泉水资源。省地矿局组织实施的全省地热调查,其“出炉”的结果令人兴奋:我省地热资源点数量位居全国第5位。其后的地热资源调查中,在厦门大嶝岛与小嶝岛之间的潮间带发现我省首个海域温泉,在平潭蜈蚣岭深孔钻探验证打出地热水,惠安聚龙小镇找到地热;在福州、平潭两地开展了人们比较“陌生”的浅层地温能(地热资源)调查。继支持福州市成功申报“中国温泉之都”之后,支持厦门市、漳州市分别“当上”了“中国温泉之都”、“中国温泉之城”,支持永泰县、连江县、云霄县跻身“中国温泉之乡”,促进当地温泉旅游的高位发展。在“碧水保卫战”中,所属队伍参与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福建省)地下水监测点水文地质孔施工和“福建省地下水环境监测平台”地下水自动化监测井建设项目水文地质调查及钻孔施工、抽水试验与地下水资源评价等。 省地矿局及所属队伍一直在努力“守护”我省地质环境,实施地质环境调查始终没有停过。从在地质队伍最困难的上世纪90年代完成了全省1/50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到“十二五”以来加大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实施了宁德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永安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状调查、敖江流域饰面石材集中开采区域无人机航拍影像解译等,以及参与马坑矿业绿色矿山建设,再到今年初通过野外验收的“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地质环境背景调查与评价”,等等。在我省开打污染防治“净土保卫战”中,省地矿局所属队伍承担起全省农用地污染详查土壤采样和测试任务等。在全国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试点工作中,省地矿局所属队伍承担的“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通过自然资源部验收。
惠及群众:地质工作成果服务造福民生
“谢谢省地矿局!谢谢你们!”在今年10月17日我国第5个扶贫日,寿宁县领导和当地群众对长期在寿宁县开展扶贫开发的省地矿局同志动情地说。省地矿局所属队伍不仅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地质扶贫中,在寿宁开展过地质扶贫工作,而且从2012年起一场至今已持续6载的地质扶贫仍在进行中。6年前,在省委组织部的牵头下,省地矿局迅速组织实施了治理六六溪水库上方水土流失、寻找矿泉水、勘查石墨矿、支持申报地质公园和实施土地质量调查的帮扶扶贫开发方案,随后几年又相继推出一批帮扶项目。这些大多为“输血”式帮扶项目促进了寿宁县打好脱贫攻坚战,比如利用农业地质发现的富硒富锌土壤的土地,在“公司带农户”模式下生产富硒富锌农产品,在帮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打造“中国硒锌绿谷”,成为首批省级富硒产业开发重点县“范例”。在省地矿局大力支持下,像寿宁这样利用省地矿局实施的农业地质调查成果实施精准扶贫的,还有“中国海峡硒都”诏安县等不少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一些县更是“当上”了首批省级富硒产业开发重点县。如今,省地矿局实施的全省名优特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地质背景调查和30多个县域农业地质调查评价成果等农业地质调查成果,正在被当地党委、政府应用于实施精准扶贫和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在老一辈地质队员记忆里,他们所在的地质队就常常被为生产生活用水而发愁的当地党委政府或者群众找去“救急”(找水打井)。改革开放之初,为解决连城县工农业和群众用水的缺水问题,地质专家们在连城盆地红层下及隐伏岩溶下找到地下水源,其成果上了地矿部成果一等奖“光荣榜”。一些老地质专家告诉记者,省地矿局所属队伍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抽调力量为干旱缺水的20个县的58个村镇找水打井,所找到的水源缓解了五六万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问题。进入本世纪后,抗旱找水工作一直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到2010年以后,在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专门立项开展“福建省滨海缺水地区地下水调查评价”项目,其中在闽东沿海特别在宁德市境内的东冲半岛找到水源,应急情况下可解决数万人的用水需要;在闽南滨海缺水地区(宫口半岛)地下水调查评价中向当移交了22口供水井,缓解了当地用水难题。省地矿局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十几年来,省地矿局实施的城市应急水源地调查,为我省找到数十处应急水源地,为城市应急用水上了“保险”。 “灾害无情人有情”,如果说穿梭在火场处置火灾灾情的是消防救援人员,而紧急赶赴崩塌、滑坡、泥石流现场处置地质灾害则是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和技术人员。2010年,南平市延平区的重大地质灾害点红桃山出现山体开裂险情,6万多立方米的石土随时可能崩塌,由于省地矿局所属单位派出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及时发出紧急避险建议被采纳,避免重大损失发生,受到省领导和地方党委、政府称赞。2016年,松溪县溪东乡竹洋村滑坡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避免了危及下游周墩新村居民67户266名群众的人身安全。2017年永安洪田镇洪东新村滑坡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避免了危及340名群众的人身安全,特别是2016年7月闽清县遭受“尼伯特”台风袭击,省地矿局紧急抽调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和技术人员驰援闽清,参与现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灾后重建地质灾害排查等。这些仅仅是数十年来,省地矿局所属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专家和技术人员风里来雨里去,甚至冒着风险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片断”,“低调”的地质队员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此类“故事”没有讲过、也不愿多说,只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好就是晴天”。为了人民群众“安好”,省地矿局所属队伍承担起地质灾害调查以及相关的地质灾害评估、设计和治理工作。为了人民群众“安好”,省地矿局不仅有14支地质灾害应急技术队伍,这些队伍中专家和技术人员在近三年里已开展了两次全省性大“练兵”——由省地矿局与省总工会、团省委开展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职业技能竞赛,他们每年都会参与各级政府举办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为了人民群众“安好”,省地矿局在原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的支持下牵头负责筹建省部级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这个为了防灾(地质灾害)减灾(地质灾害)而建设,集防治地质灾害科研、科普、培训和救灾于一体的重点实验室于2015年6月通过了原国土资源部验收,成为的“国土资源部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该重点实验室经国家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的评估,进入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序列。 省地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倪超不久前在省地矿局队处级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班上作辅导报告时说:“新时代福建地质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通过的《中共福建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意见》,为我省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奋力推进新时代新福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有效有为的地质服务,当好建设新时代新福建的地质服务主力军。 省地矿局部署服务新福建建设工作任务 地质队员在野外开展地质调查 地质队员在泰宁金矿田开展勘查工作 首届全国最美地质队员在矿区 地质队员开展地质找矿 厦门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报告评审会 部级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地质队员在野外开展耕地农业地质调查 地质人员在野外开展水文地质调查 参与绿色矿山建设 平潭千米地热勘查钻井施工
测绘地理信息外业调查 村民喜迎出水 台大学生参观福建地矿局地矿陈列馆 样品测试 |